只超越 不跟随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教师研修平台

  • 打印 【教学设计】|  爱莲说 教案

       作者:马中文 | 编者:马中文  | 时间:2020-04-28 17:31:01  | 学段:初中  | 学科:语文 | 上下册:下册

    【评论:0】【查看次数:0】【精华数: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  马中文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不染,濯……不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   )  净植(   )  亵玩(   )  (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濯(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有感而发

  • 暂无内容